查看原文
其他

"抱树使我快乐" | 与树为友的5个理由

Suttie 鹿鸣心理 2023-03-13

原作 | Jill Suttie

来源 | GreaterGood

编译 | 一隻鹿



我喜欢树,因此有时候免不了想要抱抱它们。这听起来也许有点夸张,但每当我来到这些静默的巨人身旁时,我都能感觉到与它们血脉相连——它们就像是上了岁数的祖父母一样的存在,又或者至少是见证了历史与时代的、慈悲的旁观者。
 
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但或许试试像我这样来看待它们,会有一些意外收获也不一定——现在已知的是,接触大自然能够促进健康、提高创造力,甚至是增强同理心,但有研究者更进一步发现与树为友会为人类带来特殊的益处。


显而易见的是,在很多方面,树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它们能制造供人类呼吸的氧气,以及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帮助保护大气层——它们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制造机,也是温室效应的一道重要防线,但是科学证明它们所能做的远不止于此。以下是一些关于树如何能对人产生积极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1.树有助于补充心理能量

也许最为人所知的研究发现是,接触大自然能缓解我们的焦虑、降低压力水平和思维反刍的频率。而诸如此类的研究一般都以森林为实地研究场所。
 
最近日本的一项实验中,585名志愿者在研究者的要求下,进行了15分钟的散步任务。散步的地点一共有52个,分布在日本全国各个地方的市区和森林里。去到每个散步点的志愿者从10~15人不等。

通过对比,研究者发现散步结束后,相比在市区散步的志愿者,散步地点在森林里的志愿者更有活力,焦虑、敌意水平更低,疲惫与抑郁症状也有所缓解。对于那些散步前焦虑水平较高的志愿者来说,森林对他们的安抚效果
尤其明显(Song, Ikei, Park, Lee, Kagawa, & Miyazaki, 2018)。


研究者们在研究报告里这样写道:“森林里散步给个体心理健康带来的益处是十分显著的,可以预见的是,森林环境在未来的精神健康领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的确如此,大量研究表明“森林浴(forest bathing)”——有意识地留出一些时间用于林间漫步——可以帮助我们恢复被日常琐碎消耗的心理能量。

 
2.树能帮人释放压力

为了排除“绿色”对实验可能带来的干扰,在另一项波兰的研究中,62名志愿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欣赏冬日的森林景色,一组欣赏冬日的城市景观。森林情境中,所有的树都只有枝干没有树叶,树下也没有其他绿色灌木;城市情境则由一些建筑和道路组成。

在进行定时15分钟的观测之前和之后,志愿者们填写了一些与他们的情绪与心境有关的心理量表。与另一组相比,在观测结束之后,那些对森林情境进行观测的志愿者,其积极情绪水平更高,心境更平和稳定,个人状态也更有活
力(Bielinis, Takayama, Boiko, Omelan, & Bielinis, 2018)。
 
大量研究都得到了森林有益于个体心理健康的结论,而其中还有研究进一步考察了树木与森林对人类大脑的影响——他们发现住在树林附近的人,其杏仁核完整性(amygdala integrity)更好,抗压能力更强。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研究结果与相关的系统性综述都表明,去到树林里,即使只是一小会儿,也能让我们得以舒缓在兵荒马乱的都市生活中紧绷的神经。
 
 
3.树可以改善我们的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与树为邻除了能让我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之外,可能还有益于我们的免疫功能。具体而言,一项研究发现,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患者在林区待上一段时间后,其穿孔蛋白和颗粒酶B活性下降,促炎细胞因子减少——而这些都是免疫功能提高的表现(Jia et al., 2016)。虽然其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之前的一项研究发现,树木可以通过释放某些芳香化合物来提高人体免疫力。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树还有益于人们的心血管健康——参与研究的志愿者首先在森林中行走一日,第二天则在城市环境中行走,研究人员分别测量了这两种行走方式对他们身体的影响。

与城市环境相比,树林里行走后,志愿者的血压、皮质醇水平、脉搏率和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与压力有关)均有降低,同时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与放松有关)水平上升所有这些生理指标都与更好的心脏健康有关,这表明在树林里散步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Park, Tsunetsugu, Kasetani, Kagawa, & Miyazaki, 2010)。


虽然从上述研究来看,似乎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对人们有益的,是树木还是自然环境,但有人在调查后发现,纽约市区中,住所周围有树的人,其总体健康状况要比居所附近有草地或其他绿植的人好。还有一项研究发现,居所附近的植树面积减少可能与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上升有关(Donovan, Michael, Gatziolis, Prestemon, & Whitsel, 2015)。

 
4.树越多,犯罪事件越少

研究表明,一个城市中的绿化带面积越大犯罪率越低,而树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研究者们对美国芝加哥市各个街区的犯罪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街区中所有树木的树冠总面积越大,犯罪率越低——树冠面积每增加10%,相应犯罪率(包括贩毒、抢劫、斗殴等)就会降低10.3%~11.3%(Schusler, Weiss, Treering, & Balderama, 2018)。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街区的植树面积可能与居民的人均收入、社会地位以及教育水平有关,为了避免共变因素对分析结果存在干扰,研究者们已经提前通过统计技术对各个街区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变量进行了控制。

得到上述结果之余,他们还发现除了树冠总面积对犯罪率有影响之外,街区的公园面积每增加10%,该地区发生的盗窃率就会下降6.3%,但其他种类的犯罪则并不受公园面积的影响。换句话说,绿化带对犯罪率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该街区被树冠覆盖的总面积。
 


植树面积越大的地区犯罪率越低——不仅是在芝加哥,来自巴地摩尔、纽黑文和温哥华的研究数据也都证实了这一研究发现。
 
为什么会有这一联系呢?研究者们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先前曾有研究发现房子周围有绿植能够帮助降低人们的恐惧感、减少攻击性与不文明行为,从而可能间接削减了发生犯罪事件的概率(Kuo & Sullivan, 2001)。此外,在树多的地方,人们可能更愿意走出家门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由此创造了一个“众目睽睽”的空间氛围,遏制了罪恶的滋生。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种树都是一种有效提升社区安全等级的方法。

 
5.与树为邻时,我们会更友善
 
在一项实验中,志愿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们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被要求仰望一幢高楼,另一组则是仰望一片高耸的桉树林,持续时间定为1分钟。研究者发现,仰望树木的学生感受到了更高水平的敬畏感——于惊叹中感受到了超越自身的更宏大的存在。


仰望任务结束之后,当一名实验主持者假装不小心掉了一束笔时,那些仰望树木并体验到敬畏感的学生比那些仰望建筑物的学生更有可能帮忙捡起笔
(Piff, Dietze, Feinberg, Stancato, & Keltner, 2015)。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人们已经在公园里的树林里散过步,而非刚进入公园不久,那么他们更会愿意帮助那些丢了手套的人(Guéguen & Stefan, 2016)。然而,这项研究和其他许多研究一样,没有具体说明究竟是树还是总的绿地环境在起作用。话虽如此,尽管我们不知道树木在促进友善和亲社会行为方面所扮演的确切角色,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它们的存在至少有助于更好的社会互动。
 
基于以上所有这些原因,抱树现在几乎已经成了我的每日必修课。我喜欢沿着街区散步去拜访一棵自己最喜欢的橡树,并向沿途的树致以问候。它们就像是不用预约也能随时拜访的治疗师,有时仅仅是一个轻轻的拥抱就能让人感到安心与快乐。




参考文献:

1.Bielinis, E., Takayama, N., Boiko, S., Omelan, A., & Bielinis, L. (2018). The effect of winter forest bathing on psychological relaxation of young Polish adults.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9, 276-283.

2.Donovan, G. H., Michael, Y. L., Gatziolis, D., Prestemon, J. P., & Whitsel, E. A. (2015). Is tree loss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disease risk in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A natural experiment. Health & place36, 1-7.

3.Guéguen, N., & Stefan, J. (2016). “Green Altruism” Short Immersion in Natural Green Environments and Helping Behavior.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48(2), 324-342.

4.Jia, B. B., Yang, Z. X., Mao, G. X., Lyu, Y. D., Wen, X. L., XU, W. H., ... & Wang, G. F. (2016). Health effect of forest bathing trip o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9(3), 212-218.

5.Kuo, F. E., & Sullivan, W. C. (2001). Environment and crime in the inner city: Does vegetation reduce crim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33(3), 343-367.

6.Kühn, S., Düzel, S., Eibich, P., Krekel, C., Wüstemann, H., Kolbe, J., ... & Lindenberger, U. (2017). In search of features that constitute an “enriched environment” in humans: Associations between geographical properties and brain structure. Scientific reports7(1), 11920.

7.Park, B. J., Tsunetsugu, Y., Kasetani, T., Kagawa, T., & Miyazaki, Y. (2010). 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Shinrin-yoku (taking in the forest atmosphere or forest bathing): evidence from field experiments in 24 forests across Japan.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15(1), 18.

8.Piff, P. K., Dietze, P., Feinberg, M., Stancato, D. M., & Keltner, D. (2015). Awe, the small self, and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8(6), 883.

9.Schusler, T., Weiss, L., Treering, D., & Balderama, E. (2018). Research note: Examin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ree canopy, parks and crime in Chicago.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70, 309-313.

10.Song, C., Ikei, H., Park, B. J., Lee, J., Kagawa, T., & Miyazaki, Y. (2018).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walking through forest are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15(12), 2804.






点击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情绪 | 抑郁 | 强迫症 | 焦虑 | 恐惧症 | 自杀

 人际图式 | 爱自己 治愈 | 压力 | 正念

单身 | 八卦 | 前任 | 无性恋 | 幸福

失眠 | 社恐 | 创伤 | 边缘人格

躁郁症 | 反社会 | 惊恐症

                                                       

鹿 其 鸣 也,寻 其 友 声


长按二维码

关注鹿鸣心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